上周六很榮幸應痞客邦之邀,擔任了旅遊攝影講座的講師之一。
為了讓當天無法參與的朋友們也能了解我的分享,我把這次講座的投影片整理、補充一下,改寫成部落格文章,
希望讓其它同樣對旅行攝影技巧有興趣的人有所幫助。
目的
-為了攝影而旅行
-為了旅行而攝影
就如同做其它事情一樣,在實行之前都要先想清楚目的,執行時才能事半功倍,進而拍出好品質的相片。
上面我舉得兩點是兩種極端的情況,多數人由於目的不同,大多都是在這兩者之間取得某種比例的平衡。
比較以攝影為主軸的人自然在攝影上就會分配比較多的比重,反之比較注重旅遊體驗的人就會少一些攝影,多分配一些給旅遊。
行前調查
-Google Map
-App
-Google 街景
-Google圖片/500Px/ Flickr
-其它部落格
一旦我們清楚自己的目的,旅遊和攝影的權重瞭然於心後,就比較容易著手安排行程了。
但攝影很依賴光線,而光線又與方位息息相關,所以想要行程可以兼顧旅遊與攝影,就必須進行詳盡的事先調查,
上面列出的幾點是我自己行前調查時會使用的工具,以下我針對其中幾點解說一下;
Google Map
我出發前會將我打算拍攝的點都先在Google Map上標註起來,除了可以瞭解景點間的相對距離,方便安排行程、交通以外,
最主要還可以看出這些景點大致的方位如何,進而擬定拍攝計畫。
上圖以巴黎為例,可以看出巴黎是以塞納河為軸、大致以東西走向的一個城市。
上圖也可以從星號密集的程度看出大多數景點都集中在塞納河中段的沿岸及島上,搭配其地理位置,就可以拍攝以日出或夕陽為背景的照片。
反之,以南北面向的景點,例如北方蒙馬特的聖心堂或南邊的盧森堡公園就無法達成這樣的成果。
另一個對攝影師來說更好用的工具就是The Photographer’s Ephemeris,除了提供地圖功能之外,
它還有日出日落、月升月落的時間方位資訊,更棒的是它有行動裝置的版本,方便我們在旅行中隨時參考。
500PX
大致景點的相對方位都知道之後,接下來就要研究各個景點怎麼拍,這時我就會上500PX/ Flickr這類的圖片網站找例子參考。
以上圖的艾菲爾鐵塔為例,除了可以看到各種在鐵塔附近的拍法之外,
還可以發現在蒙帕納斯塔、聖母院塔樓及春天百貨的頂樓也是不錯的拍攝點。
決定器材
-機身 (種類 數量)
-鏡頭 (廣角 標準 望遠)
-腳架 (可否使用 是否需要)
-濾鏡 (偏光鏡 減光鏡 漸層濾鏡)
每個景點大致要怎麼拍都計畫好之後,就要開始考量要帶哪些可以達成你預想畫面的器材來完成你的拍攝。
一開始的計畫越詳盡,就可以避免你器材帶不夠,或者多帶而白白背了許多重量影響旅遊品質,進而影響拍攝的情況發生,
千萬不要因為懶得計畫就把你所有裝備全部帶出國。
另外關於腳架的部分,出門前先確認你要去的點能不能用,再考量你當天有沒有用腳架的需求。
國外很多地方即使是戶外空間也是禁止使用腳架的,先查清楚免得白帶了。
怎麼拍
•基礎原理
•了解光線
•構圖
事前準備都完成了,實際到了當地要怎麼拍呢? 我分成上面三點來解釋。
基本原理
講座當天我避免有人對曝光的三個要素完全沒有概念所以我還是有稍微提了一下,
網路上有需多更詳盡的教學文和影片,我就不在本文中贅述了。
了解光線
-晨昏 Golden hour
-Blue hour
-正午
-人造光
我把拍攝時的光線分成了以上四種,以下搭配實例來解說:
Golden hour
這張是位在塞納河畔,以夕陽為背景的奧賽美術館。
日出和夕陽時金黃、紅橙的暖色是我們大腦覺得最喜歡的顏色之一,也因此最吸引觀看照片者的眼光,也是攝影師們最喜歡的拍攝時段。
在攝影上我們稱之為Golden Hour,但是拍攝Golden Hour除了方位要配合之外,也得搭配適當的天候狀況,才能拍到美麗的顏色。
Blue Hour
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後,天空會有一段時間呈現靛藍色,如同上圖亞歷山大三世橋的天空所示。
尤其在日落之後的Blue Hour,之時城市的街燈以及建築物都已經點亮、被照亮,兩相搭配可以讓畫面豐富起來,
而且暖色的街燈和冷色調的靛藍天空也可以形成色溫上的對比,因此也是很多攝影師喜歡拍攝的時段。
不過Blue Hour持續的時間會依地區有所不同,在歐洲的夏天會比台灣相對久一點。
正午
上面談了兩個攝影師最喜歡的拍攝時段後,正午就是我們最不喜歡的時間,因為此時的陽光強烈,
會造成影像的對比太強烈,也就是亮部非常的亮、暗部則幾乎全黑,造成很硬的陰影。
因此我多安排在中午時刻拍攝室內,例如教堂、博物館,和上圖的巴黎歌劇院。
而且中午時段大部分遊客都去吃飯了,相對之下也比較沒那麼擁擠。
人造光
晚上過了Blue Hour之後,大概就只剩人造光可以拍,這時天空大多是漆黑一片,相較之下較顯無趣。
不妨尋找其它有趣的元素來搭配人造光,例如上圖我利用羅浮宮金字塔旁的水池倒影來呈現完全的鏡射對稱感。
那旅行時碰到壞天氣怎麼辦? 我想大多數人就會完全安排室內行程,但我覺得還是可以安排晨昏的時候到你想拍的景點附近碰碰運氣,
因為有的時候剛下過雨的天空,光影表現反而更有張力。拍攝上面巴黎聖母院的當天也是下了整天雨,
但我還是在日落前到我預想的拍攝地去等待,沒想到日落前大約一小時地平線的雲層真的就打開一條縫隙,
讓夕陽的最後一抹餘暉反射在巴黎市上方的厚重雲層上。
構圖
•三分法
•導引
•延伸與壓縮
瞭解完光線之後,接著就來看構圖的方法,也就是你打算怎樣來說你照片裡的故事。
三分法
最基礎的三分法,也就是你想要觀者注意的焦點必須落在這四個交點之上。
導引
關於構圖實在眾說紛紜,名詞也一大堆,例如三角形構圖、S形構圖......等等,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
構圖背後精神就是關於你要怎麼導引觀者目光到你想要他們注意的焦點上而以。
以上圖這張位於下諾曼地的聖米歇爾山為例,拍攝的這個點並不是我原本要去的位置。
但我在前往的路上,發現一位旅客站在蜿蜒引向聖米歇爾山修道院的道路旁;
由我們的大腦在看一張照片時會最先看向光亮、飽和、對比明顯、人形及文字的地方,這個遊客剛好符合人形與飽和兩項,
加上一旁蜿蜒道路的引導,觀者自然就會朝向這位旅客目光投向的地方 -也就是聖米歇爾山望去。
除此之外,我也利用了長焦鏡頭來保持聖米歇爾山的大小,讓他與顯得渺小的遊客形成大小上的對比。
另外這個導引的例子則是利用廣角鏡的變形、延伸特性來達成。
我把Trocadéro噴泉的結構利用變形而扭曲,讓他們和圖片中央的噴嘴一起指向艾菲爾鐵鐵塔,在利用兩側的水柱形成的框架效果,
將觀者的注意力限制在鐵塔上。
壓縮與延伸
上面兩個構圖的例子中,我提到了長焦鏡的壓縮與廣角鏡的延伸特性。
由於大多數講構圖都資料多著重在影像中物體的位置安排,比較少提到壓縮與延伸特性的運用,尤其是壓縮的部分,
因此我就針對這兩點來稍加著墨一下。
這張圖是離艾菲爾鐵塔不遠的Bir-Hakeim橋,也是電影全面啟動的取景地。
上圖是利用廣角端拍攝的,可以發現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橋柱外的巴黎街景;
下圖則是利用長焦鏡拍攝,明顯可以看到所有的橋柱都被壓縮起來,完全看不到外頭的街景。
延伸感
以下我針對延伸感再取三個實例
這張是拍攝於Château de Sceaux的花園底端,歐洲許多莊園都有這樣的長形花園。
我想要呈現Château de Sceaux花園的幅員遼闊感,便利用廣角鏡頭誇飾距離的延伸特性來達成,
加上我們大腦知道一般人的身高大小大概是如何,位在畫面中間的人群都已經有點輪廓難辨了,再後方的人就更是黑點而以,
我們的大腦自然就會產成我想要傳達的距離感。
這是位在凡爾賽宮內的皇家教堂。我想要表達的焦點是底部的祭壇、管風琴和拱頂的壁畫。
因此我利用廣角鏡的變形特性,把兩側的建築線條變成導引線引向祭壇、管風琴和拱頂的壁畫。來達成我的目的。
最後這張則是拍攝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當時注意到上頭屋頂的結構相當有趣,便利用廣角鏡的延伸與變形來營造輻射狀線條的畫面。
壓縮感
這張香榭大道的夕景,我為了想表達這條巴黎最著名大道上車水馬龍的氣氛,便利用長焦鏡把路上的車輛「壓縮」起來,
營造出高密度車輛的畫面,讓觀者感受車水馬龍的繁忙氣氛。
這張則是拍攝於英國劍橋的國王學院禮拜堂,國王學院的禮拜堂的特色就是其16個獨特的扇形柱頭。
為了在狹長的空間中拍攝出這樣的特色,就必須運用到長焦鏡的壓縮性。
這張攝於羅浮宮的照片除了利用長焦鏡的壓縮來對齊小金字塔、大金字塔和宮殿之外,
我也利用了長焦鏡相對較輕微的變形來維持住建築的規則性,達成我想營造的畫面趣味性。
旅遊攝影的小提醒
•注意資訊剪裁
•善用包圍曝光
•善用使用者自訂模式
•莫忘初衷
以上幾個是我提供給旅遊部落客的幾個攝影小提醒,希望有助於提升旅遊相片的品質。
注意資訊剪裁
多數相機都能夠顯示拍攝照片的Histogram(直方圖),可以看到拍攝的照片是否有資訊被剪裁,有就是沒有被感光元件記錄下來。
如上圖就是相片的亮部被剪裁,例如天空一片過曝死白就會呈現這樣的直方圖;反之,若是暗部被剪裁,則會呈現下圖的情況。
旅遊時不一定都會有時間可以慢慢調整曝光,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確保資訊不要剪裁,這樣回去時還能夠用軟體調回適合的曝光值。
善用包圍曝光
我大部分使用包圍曝光的場合是拍攝場景有極高反差時,為了能夠亮部與暗部的細節都能保存而事後進行疊圖用的;
但在旅遊中沒有時間慢慢拍攝時,我也會利用包圍曝光來增加捕捉到正確曝光的機率。
善用使用者自訂模式
某些相機設有使用者自訂模式,方便使用者儲存自己習慣的拍攝設定,以便在不同拍攝場景下能夠快速切換。
這一點在旅遊當中相當受用,尤其我常常要戶外/室內進出拍攝,U1/U2模式讓我可以快速切換拍攝的參數而沒有遺漏,
不但讓我省去慢慢調參數的時間,大幅增加我拍攝的效率,也降低我有參數忘記調整(例如ISO)的機率,間接幫助我提升相片的品質。
我的自訂模式參數
•U1: 有時間可以慢慢拍攝時
M模式
點測光
最低ISO (原生ISO)
單次自動對焦(AF-S)或手動對焦
•U2: 時間比較不充裕時
光圈先決
矩陣測光
自動ISO
連續自動對焦(AF-C)/自動自動對焦模式(AF-A)
莫忘初衷
談了這麼多拍攝上的概念與細節,最後還是希望大家能莫忘初衷,也就是不要忘記當初這趟旅程的目的;
如果當初是決定偏重旅行一些,那麼就不要讓攝影影響到行程,例如對忘了帶某顆鏡頭而耿耿於懷,或者在某地拍攝太久而行程延宕;
或者當初決定偏重攝影一些,開始旅行時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背那麼多設備出門,既懶得帶出門,放在旅館/民宿又不放心。
因此在行前仔細規劃,出發後就不要三心兩意,莫忘初衷,才能享受旅行也享受攝影。
相關文章:
到巴黎攝影系列文
在台灣攝影系列文
到倫敦攝影系列文
諾曼第登陸點大縱走
到維也納攝影系列文
留言列表